随着时间进入秋天,八月份的百济大地上已经是稻米飘香,眼看着就到了收获的季节,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一块块稻田已经可以看得出丰收的景象。
百济作为东海各国中最先引入汉文明的国家,在经过数十年文治最为繁盛的圣明王时期,一直到威德王扶余昌这些年,身为百济国都在整个东海都堪称繁华的泗沘城已经和中原的一些比较繁盛的郡城甚至是州城都没有什么两样了。
虽然这一时期的百济其全国人口也才百十万人,可是因为北方汉江平原的丢失,加上过去与高句丽和新罗的战争也主要集中在北部,因此地处百济腹地的泗沘城及其周边熊津平原上的人口占了整个百济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
繁盛的人口加上熊津平原充足的粮食供应,让泗沘城哪怕是在战争期间也能维持着比较和缓的物价,因此泗沘城中的百济民众们并没有觉得百济主动发起的战争对自己有哪些影响。
当然了,还是有一些百济民众会关心正在进行的战争!
但凡是家中有青壮子弟参加百济军队前去攻打济州岛的,这些士兵的家人必然会对家中子弟的安全颇为牵挂,每日去珈蓝寺院祷告不断,祈祷自己家中子弟早日返回,毕竟在过去几年中,王泽一方的强大在百济国中也被传扬的家喻户晓。
相当于这些牵挂家中子弟的百姓,泗沘城中的百济商人们更是心急如焚,他们大多是名下的船只被百济军队征用的商人,另外还有一部分商人心急如焚,是因为百济军队和王泽大军发生战争后,导致这些商人的海船一时间不敢出海。
可是不出海的同时,这些商人又怕耽搁了行船远航的时间,因此每日间对出征在外的百济大军传回来的消息颇为关心,每日都会有大量商人跑到港口询问是否有了大军的消息。
就在大家都围在港口那里关注着海路的时候,一名身穿玄衣脚蹬皂靴骑着一匹高大枣红色战马的骑士纵马从泗沘城南面飞驰而来,不久就来到泗沘城门前。
不等守门的士兵前来查看,这名骑士亮出一面令牌来便顺利的进入泗沘城。
进入泗沘城后马匹依然不见减速,径直往城北的王宫奔驰而去,惊得大街上的一些普通百姓纷纷破口大骂,期间还引发了多起人员碰撞的事故发生,只是有些心思敏感的商人觉得自己忽然有些心惊。
百济王宫的建筑风格如同中原的王宫建筑一般,同样是坐北面南的中轴线布局,只是有些地方没有建造的那么严格对称,而且这座王宫的面积比起北齐的皇宫可是小了太多,甚至比起南陈的皇宫也是远远不如。
不过正是因为面积很小,因此百济王宫走的是精致小巧的风格,反而比起中原各国的皇宫来,多了一些细致的精美,居住起来也更加舒适随意。
进了王宫之后,最前面的大殿是平日里百官商议朝政时的地方,两侧的厢房都是百济朝廷文官们上班的场所,这些地方都是典型的官方建筑,除了高大之外别无新意可言。
倒是再往后面的第三座大殿,虽然也是仿照中原建筑建造,但是柱梁斗拱间刻画了许多百济本土的神仙、神话故事的画面,显得还有些意思。
王宫内这第三层大殿,正是百济王扶余昌平日里处理政务的地方,由于嫌弃大殿正中的空旷,扶余昌平日里都是在大殿被隔出来的东耳房改成的书房内呆着,不到上朝等大事的时候,是绝不到大殿中去的。
书房设施不算太奢华,面积不算小的书房里面摆的东西满满的,四面挨着木质的墙壁上立起一圈两人多高的紫檀木书架,上面除了摆满了各种从中原求来的珍贵古籍外,还有大量当年贞易出使朝贡南梁时带回来的经卷刻本。
扶余昌坐的案几背后墙上,还挂着当年梁武帝赐给当时的百济圣明王的佛像画卷,一尊温煦可亲的佛祖大像就这样挂在上面。
书房正中间摆放着一座佛龛,上面供奉着一面佛像,看似一个男子,却又有观世音菩萨的铭牌,佛龛前面并列着几个似乎是紫铜铸造的香炉,里面的香灰厚厚一层快要盛满,香炉里还插着几根香火,一缕缕烟丝袅袅升起,映照出佛龛上的佛像似笑非笑。
这时的中式建筑因为没有玻璃,哪怕是白天都会闲的光线暗淡,因此书房内点起了十几只大型的油灯,为在书房内的扶余昌提供了足够的光线。
扶余昌这时正侧卧在一张披着羔皮毡,上面蒙着五色攒丝绣缎的软榻上,有些无精打采的翻看着一卷佛刻本。
在扶余昌身前不远处的一张案几上堆着厚厚一堆文案,这都是几日来扶余昌没有来得及处理的政务要事。
自从百济大军出征后迟迟没有传回消息,这几日来扶余昌是一点处理心思政务的心思都没有,任凭案子上的文案堆积的越来越高,他还在焦急的等待前线传回来的消息。
胡乱翻看了几段佛刻本,扶余昌再无心思看下去,他小心翼翼的将手中的佛刻本卷好,然后用一条黄色丝绸制作的布套将佛刻本放了进去,这才小心的收回到书架上一个比较安全的角落。
然后扶余昌愁眉紧锁的踱步来到那尊佛像跟前,然后又是点上几根香火恭恭敬敬的敬上,嘴里还乞求道:“还请菩萨保佑我百济大军早日凯旋,我百济自百年来便崇敬礼拜我佛,还请菩萨多多保佑!若我大军得胜必然多修庙宇供奉菩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