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惊惧的太史慈黑着脸看着李翊,沉声道:“你到底是谁?怎么知道这件事情的?”
“这位就是我兄长,大汉朝的前将军、幽州牧李翊。”赵云笑着介绍道,“是不是太年轻啊?”
太史慈一惊,急忙爬起来躬身施礼,“下官东莱郡奏曹史太史慈见过君侯。”
李翊急走两步,一把抓住他的双手,笑道:“子义不要客气,你也很年轻嘛。”
太史慈涨红了脸,十分不好意思地说道:“下官刚才失礼,失礼了。”
李翊无所谓地挥挥手,问道:“你今年多大了?这么小就供职郡府了?”
太史慈脸更红了,他小声说道:“下官今年刚满二十岁。东莱郡太守和我家是世交,这次经他推荐,担任郡里的奏曹史。下官到郡府供职还没有几天,就遇到了那个事情,不得已逃到辽东来避难来了。刚才失礼之处,望君侯多多包涵。”
李翊看了看太史慈,笑着问道:“我听说子义你的武艺很不错?”
太史慈笑笑,显得非常自信。
“子义,你怎么知道我回来的?谁告诉你的?你可要说清楚。”李翊亲昵地拍拍他,笑道,“要是说不清,恐怕你要杀出我这大营才能保住性命啊。”
太史慈知道李翊是跟他开玩笑的,不过依然被李翊说地笑了起来,他问道:“君侯,你刚才提到的那位温方,他是谁啊?”
李翊笑道:“温方啊,他是辽东属国公孙家的公孙玉。”
太史慈恍然,笑道:“原来是他啊。他哪里有资格请管先生出马,这都是公孙叔文先生安排的。”
李翊稍一迟疑,问道:“公孙玉那小子竟敢出卖我?”
“公孙玉不知道这事。”太史慈笑道,“君侯不要误解了他。你们所住的那个坞堡家主姓柳,是公孙叔文先生的朋友。公孙叔文先生听说君侯的手下秘密赶到房县,估计君侯要走,所以特意请出了管先生和他的弟子专门护送君侯,以确保君侯的安全。”
“让叔文先生费心了。”李翊感激地说道,“怪不得那天公孙玉那小子把管先生介绍给我时,神色有点不对。”
他看了一眼太史慈,笑道:“你是管先生的弟子?”
太史慈讪讪的笑了笑,说道:“我哪里算得上管先生的弟子啊,不过是在他的门下念过几天书罢了。”
李翊点点头,说道:“原来如此。不知子义前来李某军中,所为何事啊?”
太史慈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管先生让在下给君侯带来了一封书信。”
李翊有些奇怪,管宁让太史慈给自己带来一封信,这小子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
事实上,上次李翊得知竟然是管宁亲自带着人送他回襄平大营的时候,心里面还是有些小激动的。虽然他对汉末三国的历史不太了解,大部分还是从《三国演义》以及其它一些游戏里面了解的,但也听说过管宁这么一号人物,据说这位管仲的九世孙的品行非常好,而且能力也不错,不过他却一直没有接受统治者的招揽,无论是汉朝还是后来的曹魏的招揽,都被他给拒绝了。
在公孙度割据辽东的时候,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
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辽东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辽东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的人渐渐都来跟从他,一月之间就形成了村落,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
这个李翊如今已经了解到了。像是从后世的山东半岛渡海到辽东半岛的,大部分人都住在辽东半岛的南部,可是管宁却是住在辽队,这里的确已经是辽东郡的北部地区了。
李翊在知道对方是管宁之后,就打算忽悠他投效自己,可惜的是当时时间有限,而管宁一路上也都是默然不语,根本不搭理李翊,这让李翊颇有一种狗咬刺猬无从下嘴的感觉。
这也让李翊见识了这个时代读书人的脾气了。
现在,太史慈说管宁给自己写了一封信,难道是他有意投效自己吗?
这么想着,李翊就接过了太史慈手中的书信。
管宁的书信中,的确是说了要投效李翊,只是投效的并不是他本人,而是另有其人。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太史慈。
这让李翊高兴得差点当场晕过去。
作为后世穿越者,他如何不知道太史慈是多么牛逼的人?可以说,这绝对是一个能够跟关羽他们相提并论的大牛人,是汉末三国的超一流武将。得到这么一员大将,李翊觉得远远超过管宁本人投效他的价值。
毕竟,太史慈是一个已经在历史上证明过自己价值的大将,而管宁呢,却只是有一些名声,却并没有展示过自己才能的人。他的才能或许很好,但也有可能是名过其实,就像是孔融一类的人物。
想想吧,孔融那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才,无论是李翊从小就学习过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还是那个“小时了了”的故事,都表面孔融绝对是一个天才。
但是,从后来的历史记载,孔融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谋略方面,都非常一般。或许他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但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却一切都是虚的。这就跟后世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在上学的时候成绩好得不得了,各种荣誉奖状拿的手软,可是等到成年进入社会之后,混得却非常差。这样的书呆子类型人才,李翊是不需要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