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董虎对荀彧的感觉就是典型的“得不到才是最好”的心理,一旦得到了,反而极为复杂,既感到有些失望,同时又觉得是件好事,至少在“征服”世家大族这一群体上是件好事。
之所以加了引号,那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世家大族会这么简单臣服,他们只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被迫的妥协,或者说暂时的保存实力的一种手段。
但不管怎么说,世家大族的暂时退避、妥协也为董虎争取到了最大的安稳,至少短期内是如此,与此同时,他们的妥协也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战争,是新兴勋贵与旧有的世家大族之间的权力争斗,这种争斗虽然不是以流血战争为主,但却极为残酷与激烈,或许双方几十年内都无法分出胜负。
董虎心下很清楚,即便用战争的手段大量杀死影响力巨大的世家大族,新旧勋贵们的话语权之争依然存在,无非是争斗的激烈程度大小不同罢了,但他也相信,只要权利上层建筑被凉州军一系掌控,只要军方不乱,最后胜出的一定是凉州军新兴勋贵们。
蓟县送来的一封信件让董虎心下有些失落,偏偏这种失落又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与华雄一同饮了个大醉,第二日又成了活蹦乱跳的模样,好像根本没有受到荀彧的任何影响一般,事实上这也只是他的外在伪装而已。
军事上没有太大的事情,凉州军在“河北之战”出乎意料的顺利,虽然让凉州军白费了一年的准备,但也让乌丸人、鲜卑人以及辽东的公孙度没有太多时间准备,想要短时间内联合起来与董虎厮杀的可能性极低。
这不是说他们感受不到凉州军的强大压力,而是他们之间有着难以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与关东诸侯之间的矛盾不同,关东诸侯都是争霸天下的一方诸侯,他们的矛盾是“皇帝宝座”造成的,而鲜卑与乌丸人之间的矛盾是几百年生存空间造成的,并不是彼此交换人质就能消除掉彼此的疑虑。
除了鲜卑人与乌丸人是世仇外,辽东太守公孙度也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主,在董卓主政任命了他成为辽东太守后,虽然外界对他的情况极为陌生,但董虎却知道他在辽东的强势,这种强势同样让乌丸、鲜卑、夫余、高句丽倍感压力。
公孙度是借助徐荣向董卓推荐上位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孙度也算是加入了凉州军一系,可这么说又太过勉强,毕竟董卓推荐的诸侯多了去,他们不还是联合讨伐了董卓?若仅以此而论,公孙度背叛凉州军也很正常,然而董虎却知道,在袁绍、曹操分别称霸河北之地后,公孙家族都无一例外的低头臣服了……甭管是真臣服还是假的,总之是上表臣服了,也就是说,公孙家族是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的道理,而此时的凉州军实力强横,公孙度敢公开激怒凉州军上下吗?
公孙度若愿意低头,只要承认自己是凉州军一系,仅他在辽东的强势作为,董虎就不准备对他动手,可若他与公孙瓒一样的狂妄自大,董虎就会毫不犹豫出兵干掉他!
辽东需要一个性子强横霸道的将领,这有利于打压乌丸、鲜卑、夫余、高句丽……甚至三韩各部族的势力,哪怕付出多一些,只要能控制辽东辽西境内各部族的发展,董虎就认为是值得的,事实上公孙瓒、公孙度都是这样的性子的人,也基于这个原因,董虎对公孙瓒的容忍度也高于其他诸侯,只不过公孙瓒太过猖狂自大,一再挑战董虎的底线。
董虎一再对公孙瓒释放善意,可他却与袁绍联手重创了黑山军,逼得他不得不提前发动河北之战,若公孙度也敢表现出这样的狂妄,由“辽东辽西各部族的老鼠屎”角色转变成了汉奸,那他也没有道理继续容忍!
在凉州军与公孙瓒在易县对峙时,阎柔就曾自命护乌桓校尉,并以此官职向身在邺城的董虎上表臣服,但董虎却没有认可他的官职,而是任命了难楼为护乌桓校尉。
无论董虎知不知道阎柔在《三国》的表现,仅凭“乌丸人的代理人”这一件事情,他就不可能答应阎柔自命的“护乌桓校尉”一职,但他也不打算太过逼迫阎柔,就让他担任了渔阳校尉一职,与此同时还任命了鲜于辅担任辽西校尉、公孙度担任辽东校尉。
任命阎柔渔阳校尉是一种敲打,任命鲜于辅辽西校尉则是一种奖赏,而公孙度的辽东校尉则既敲打也是一种奖励,主要是看公孙度怎么看待“辽东校尉”一职。
在光武帝刘秀罢置郡国校尉后,一郡太守事实上就是掌握军政大权的一方诸侯,若以此而论,辽东太守公孙度自然不需要一个“辽东校尉”加持,而董虎任命的“辽东校尉”更像是对他的贬职,剥夺了他对辽东郡的行政治理权。
但在董虎凉州进入雒阳后,就曾专门向董卓建议恢复郡国都尉制度,将郡国太守的军政大权剥离开来,在此之后,董卓也确实上表恢复了这一制度。
若以恢复了郡国都尉制度而论,公孙度本来就是辽东太守,若董虎又任命他做辽东校尉,两权相加后也就变相的承认了他是辽东王,如此一来,“辽东校尉”反而不是惩罚,而是对公孙度的认可、奖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