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的分封造就了无数大大小小名望家族,底层百姓却一贫如洗,本就很难承受哪怕一丁点天灾人祸,天下战乱纷起又成了雪上加霜……
从南到北,从东至西,每年需要救助的百姓不知多少,但随着凉州军的脚步,北方战火渐渐平息,虽然民间还有些盗匪作恶多端,但情况却在慢慢变好。
没有战乱之前,百姓渴望着改变现状,所以怨言、不满越来越多,可真当天下乱了,人人朝不保夕后又都渴望着和平,渴望着回到原有平静生活。
战乱之后民心思安,只要凉州军能控制住基本局势,就算有一些乱匪也是无根之源,杀人越货的乱匪们只会越来越难以生存。
天下大乱后,到处都是没了生计的百姓,他们或是被动遭人逼迫,或为了生存而主动加入乱匪,可一旦凉州军给出更好的选择后,百姓就不会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而加入抢掠,不仅不会加入,稍有机会时,还会大量逃离乱匪的控制。
无根之源的乱匪根本无法持久,但凡被凉州军寻上门,要么老实低头投降,要么被尽数斩去头颅,对于作恶多端的贼人,凉州军甚至连砍下手指为奴都不愿,直接砍了脑袋了事。
随着凉州军的控制力越强,青兖豫徐也越发稳定,百姓全力转入恢复生产生活后,各地的饥民数量也在大幅度减少,但百姓的生活还是贫穷,毕竟他们需要用上一两年还董字号店铺的债务,需要用一两年时间积攒粮食备荒,也就是说,即便凉州军对中原百姓进行大量投入,百姓也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渐渐脱离赤贫境地。
地盘越大压力越重,一个境内稳定环境也愈发重要,凉州军看似强大,但也极为脆弱,一旦空虚无兵的青兖豫徐再次发生大规模动荡,很难说凉州军会不会就此崩溃。
与身在雁门郡、被四面八方被困雒阳时一样,董虎将主要兵力全都放在了外围抵挡现实存在的威胁、隐忧,内部却极为空虚,除了大大小小的官吏多是凉州军退役转职的将士外,青兖豫徐……包括政治中心的雒阳也只剩下八关都尉四五千兵马,境内基本上已经没了兵马。
南线,征南、征东兵团总数在十万左右,另有十万屯田淮南军。
北线,正在全力挖避寒坑洞的镇北军总计将近十五万,进入幽州的征北军有五万,北线总计二十万,另有将近三十万俘虏、降兵。
南北两线兵团总计四十万,除此外还有漠南漠北五万兵马,凉州境内的河西四郡西域兵团、高原两个万帐户兵团,凉州境内各郡戍守兵团,总计四万。
凉州军的总数达到了五十万,但在未来一年内会有二十万兵马退役或降格为辅兵、军户役兵,用以减轻凉州军的军费开支,转而将这部分开支继续投入民间,尤其是投向幽州。
冀州虽然遭受了诸多战乱,但袁绍的控制力更强一些,至少各郡县没有发生太大的动荡,在袁绍被杀,邺城开城投降后,各郡县也很识时务的开城投降了,并未因此而遭受太大的破坏,无非是袁绍的“坚清壁野”战略造成了大量的百姓暴露在风雪中而被生生冻死,但冀州本身是不缺粮食的,只需要开放粮仓就能凭借着自身渡过困难。
但幽州牧公孙瓒对幽州的控制力较弱,自刘虞死后,境内各豪强家族就极为不满公孙瓒的所作所为,各郡县也几乎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存在,而这样的情形必然造成一个“人人自危”局面,各郡县豪强家族只能尽可能的压榨百姓获得更多粮食,以此来征募更多兵卒来应对危机,百姓自然也更惨,以至于饥民无数,即便董虎没有在耕种、收获季节对幽冀发动进攻,幽州同样饥民无数。
董虎将乌丸人的屁事全都甩给了许攸、董放、阎柔、田豫等人,有更为熟悉乌丸人的阎柔、田豫辅佐,许攸就算惹出一些乱子也不会太大,自也不用太过担心。
事前董虎就对幽州有些大致判断,但从分散弹压各城将士送来的情况来看,幽州百姓面临的困境比想象的要严重的多,在考虑了半日后,他向各城派了信使,要求各城有影响力家族、豪强们必须拿出家中一半粮食救济百姓,他们拿出的粮食中的五成算是凉州军借下的,一年内由军方还给他们,另一半则是他们献爱心救济百姓,董虎会对他们在战乱期间压榨百姓、趁机霸占田地的罪过既往不咎,而且还会为他们竖碑立传,将他们的爱心写入县志当中,若是不愿献爱心……那就别怪他不客气!
与此同时,从亲随当中抽调数百将领、娃娃充当军中长使,清查各县家族在战乱期间霸占田地的事情,战前他们家族有多少田地且不论,若是趁着战乱之时趁机霸占的田地必须吐出来,否则就别怪他不客气。
除了逼迫各城大族、豪强突出一些粮食、田地外,董虎又紧急向邺城送了封信件,另调五万兵马北上幽州。
冀州遭灾百姓主要是袁绍的“坚清壁野”战略造成的,造成的灾区也只限于与凉州军控制区相邻的魏郡、清河郡、河间国,其余各郡并未采取这样的战略。
魏郡、清河郡、河间国遭灾百姓高达百万,但三郡境内的兵马、俘虏、降兵就将近五十万,如此数量的壮丁一旦动手开挖避寒坑洞,速度是很快的,尽管冻土极为坚硬也能在半个月内挖出百万人避寒坑洞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