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公孙瓒进入易县的时间点太过敏感,只要他没有表现出对冀州太过敌意,正值各路诸侯商议着如何讨伐董卓大业时,无论是冀州牧韩馥,还是渤海郡太守袁绍都会对他进行一些私下里拉拢,或是对他侵入河间国的举动视而不见。
与此同时,公孙瓒也不能表现出对冀州太过敌意,所以他一开始时没有直接抢了易县城,而是在易县西数里的地方驻扎了下来,也就是《三国》所说的“易京”的地方,是一座军营性质的坞堡。
董卓入主雒阳时董虎还在凉州,当日的他根本不会关心公孙瓒,仅雒阳内的混乱局势就已经够他头疼得了。
初时根本没有在意过公孙瓒的事情,直至后来才对他进行了些关注,以己推人,换做是他,他也不会在各路诸侯围攻雒阳之际有什么动作,因为这会让韩馥、袁绍感到威胁,会率先联合刘虞清除掉背后的威胁。
天下局势不明,公孙瓒即便再如何猖狂自大,一开始时也只能选择隐忍,即便抢掠百姓的粮食来养活兵马,也只会抢掠幽州而不是冀州,这也是为何他能在袁绍驱逐韩馥后,冀州不少城池都选择了支持他的原因。
一开始时是没有“易京”的坞堡,最多也就是个军营,后来与袁绍干仗后才征募民夫修建的“易京”坞堡。
易京距离易县仅有数里,有现成的城池,按理说是没有必要再修建一个坞堡的,直接将易县改造成军事要塞就是了,为什么还要驱使无数百姓修建一座军事坞堡呢?
其实与董卓修建郿坞有些类似,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
这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时代,汉朝几百年里有不少权倾朝野的权臣,可最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很多权臣也都遇到过刺杀。
《三国》丁原身死,董卓身死,曹操的多疑,孙策的死……这些都算是被人刺杀、背叛造成的,公孙瓒被麴义击败后,他的威望就一落千丈,之后又屡屡被袁绍击败,幽州军的人心也就散了,以至于只有娃娃和女人在他身边才有安全感,而易县城内有着众多百姓和家族,安全性自然差了许多,这才有了“易京”坞堡的事情。
公孙瓒一开始时,他是不会轻易与韩馥、袁绍交恶的,这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好处,至于酸枣联盟解散后,公孙瓒为何又先后与韩馥、袁绍交恶了呢?
主要还是袁绍自己惹出因果,先是袁绍诱惑公孙瓒,让他攻打韩馥,在韩馥无法抵挡时袁绍趁机鸠占鹊巢,霸占了冀州,答应给他的地盘却没有给,不仅如此,袁绍还杀了他的一个弟弟。
公孙瓒夹在幽州与冀州之间,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争霸天下,扩张势力是必然结果,但若韩馥、袁绍是一体的,他就不敢轻易动手,可现在袁绍与韩馥闹掰了,成了他的盟友,事情就会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袁绍事前诱惑公孙瓒,答应干趴下韩馥后,两家平分了冀州,可真当袁绍霸占了冀州后,之前答应的地盘不仅没给,还顺带着把公孙瓒的一个弟弟弄死了,换了正常人,那也绝不会哈哈一笑了事。
公孙瓒一怒之下就要与袁绍死磕,而袁绍刚刚将冀州骗到手,正值根基不稳时担心打不过公孙瓒,再加上青州境内爆发了黄巾军反叛,于是就把渤海郡送了出去……
竹竿打狼两头怕,一开始时都没有多少信心,幽州牧刘虞是纸老虎,看着唬人,真的打起来却让人跌破了一地眼镜,可公孙瓒还是被刘虞逼出了幽州,只能跑到冀州地盘上,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公孙瓒心下没有底?若是早早知道刘虞这么废物,他自然是不会退出幽州的。
同理,公孙瓒、袁绍对彼此同样忌惮,同样心下没有底,可当公孙瓒轻易击败了几十万青州军后,他的信心彻底爆棚了,以至于认为自己堪比当年的卢植、皇甫嵩、朱儁、董卓四大中郎将般存在,毕竟当年的四大中郎将对付的黄巾军也不过就是这么多。
人一旦信心爆棚,那就会变得猖狂自大了,尚未与袁绍正式开战呢,就私自任命了冀州、青州、兖州三州州牧,在战场上更是自大的率先动用了精锐后备军的白马义从,以至于被麴义轻易击败,也让他成了第一个被淘汰出局的一方诸侯。
公孙瓒与袁绍的关键性一战,是一场“田忌赛马”性质的战争,麴义的兵马在如何精锐,总数也只有八百,与数万大军相比不值一提,但凡是个正常将领、兵卒,在从未与敌正面一战之前,不了解敌人的战力之前,看到八百兵卒主动上前,那都会本能的认为时送死,也就是说,麴义的战败是正常的,获胜才是意外之喜,冀州军根本就没有期望麴义会获胜,只是将他当成移动的拒马而已。
麴义是军中的决死兵,是主动送死的一群人,只是充当阻敌的移动拒马,即便全部战死也不会影响军中士气,可公孙瓒手中的万骑却是军中的支柱,一旦战败或受阻就会极大的影响到士气,这就像是田忌赛马,偏偏冀州的“劣马”战胜了自己的千里驹,幽州军的士气也一下子崩了。
之后随着《三国》公孙瓒不断战败,信心彻底被打没了,手下将领也纷纷不满离去,他也成了只敢躲在城内的懦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