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最大的优势就是畜牧业,他的背后有整个草原提供的牛羊,同时也是将上党郡的铁器贩卖到草原、乌丸人手中,从他们手中换取牛羊,至于中原一直短缺的战马则从交易清单中剔除,用贸易手段降低乌丸人的战马保有量。
商贸活动的频繁也带动了一些城池的餐饮业的繁荣,羊杂汤、牛骨汤也再次焕发了第二春,而这也为河湟谷地内的花椒、汉中郡的一些香料带来市场。
董虎有意识的打造一些工业城池、货物集散地,同时也在集中推动一些技术的发展,诸如与棉布有关的技术。
若论织布技术,最好的还是河湟谷地、平城内的妇人,而这些妇人大多都是董部义从的家眷,当董虎在中原站住了脚后,她们也都逐渐向雒阳汇聚,战乱之下的无数孤儿寡妇也就为工厂化的纺织业提供了条件。
工厂还是手工作坊似的工厂,一人一天织不出多少布匹,但对于董虎来说是足够了,毕竟市场不大,若产出的布匹太多,反而会成了另一种灾难。
凉州、并州在资源上有高度重合的一面,诸如都有着大量牛羊,都是董虎名下的棉花主产区,可董虎当前的市场很小,无法消耗掉太多的棉花,所以就要有所取舍。
而擅长纺织的妇人大量流入雒阳,也为他对产业调整带来了机会,因为凉州距离中原较远,需要输出更多高利润的货物,凉州才会有动力不远千里输出,而棉花就是不错的选择,雁门郡则选择为军方提供肉干、奶干、牛皮、皮草、烈酒等物资。
棉花的保暖性远比麻布好,比丝絮更加便宜,只要百姓知道怎么弹棉花、纺线、织布,就很容易被百姓接受而大面积种植,不仅凉州、并州,司隶校尉部也是一样。
从凉州、并州将棉花运到雒阳,在雒阳内进行纺织,以及在雒阳本土种植棉花、纺织,两者的成本自然是不一样的,可董虎非得花大价钱从凉州运来棉花,甚至并州的棉田都被他变成了粮田,此事也一度让人疑惑不解。
大丫曾为“棉花”的事情专门询问过,他给出的答案就是司隶校尉部名下的长安三辅、河南尹、河东郡、河内郡都是平原之地,是产量区,不能让经济作物挤占粮食作物的种植。
战乱之时,粮食才是稳定一切的根基,而且董虎每每需要救济的百姓很多,赊欠给百姓的东西也很多,至于纺织作坊……以及很短时间里建起的各种各样作坊,因为是工厂化生产制造,很短时间里就能制造出很多商品,一般人根本吞不下如此海量货物……就算富可敌国的大家族有财力可以吞下,也没有市场可以售卖,原因很简单,普通百姓穷的只剩下一张肚皮!
战乱已经破坏了原有的市场经济,想要重新恢复,董虎就只能借贷给百姓无数钱财,哪怕只是一个看起来就要死了的乞丐,也要借贷,而这种做法必然会承担巨大的风险,因为百姓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抵押。
没有抵押就会有血本无归的风险,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借贷的百姓有还款的能力,如此就需要租给百姓可以创造财富的田地,或是给他提供一个赚钱的工作,而这些都不是哪一个家族可以做到的,即便皇帝刘宏活着时也做不到,这不是百十个人的事情,而是动辄几百上千万人!
百姓借董虎的钱,董虎铜钱不足就印制一些债券尝试发行,在控制力更强的军队中尝试发行。
时间很短,距离董卓身死仅两年时间,但长安、雒阳都爆发了相当的繁荣,尽管这种繁荣是董虎与百姓相互借债刺激出来的,但他通过军方采购和大规模向百姓借贷,很短时间里就刺激出一些异样繁荣的城池。
董虎常年在外作战,他只在商业战略层次进行谋划,具体实施的则是大丫、三丫、阿结、幺娃、红娘和董虎供养的弟弟妹妹,他很少插手具体事情。
阎忠自然清楚董家钱庄、董家商会是怎样的恐怖存在,几乎只要董虎占据了一处地盘,很快就会有一些商会管事们进驻,不出一个月,整个街道上全都悬挂着“董”字招牌……
凉州军将领,内阁六部一干文吏不是没想过插手其中,但其中的风险太大了,什么都是借,店铺开张一年恐怕也不会有一文钱的收入,除了账面上一堆欠条外,屁个铜钱也没有收入,而且还要付给店铺伙计真金白银薪水。
按照董家商会的规矩,百姓可以借贷店铺里的商品,但店铺从作坊、百姓手中拿到货物时却需要支付钱财,如此一来,任何入场开店的家族,除非实力真的雄厚,能够承担进、出货物巨量支出的风险,否则很难入场。
不是没有大家族入场尝试过,可仅一年就被迫撤出了市场,花费出去的也全都打了水漂。
但也不是所有行业都不能入场,食宿行业就不存在这样的风险,总不能吃饭还不给钱吧?因军方的各种订单大、种类多,参与运输的车队、驼队也多,而这些人与借贷店铺里的百姓不同,他们都是赚取军方钱财的一类人,沿途也就滋生了一些食宿旅店,当然了,大丫、三丫也没有放过这样的机会,沿途也建起一些驿站,可即便如此,也依然被人瓜分了一些市场份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